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By: | Comments: 2 Comments

Posted in categories: 中文, 道德经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译文:

又如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肉体和灵魂能永远不分离吗?通过气功的锻炼让身体尽量柔软,可能柔软到象婴儿那样吗?再怎么去提高洞察力,有可能永远不出差错过失吗?一个政府朝廷爱护民众治理国家,有可能完全不用智术吗?修炼元阳到可以开合天门自由出入的地步,有可能完全摆脱阴性的身体吗?对世界的理解融会贯通,逻辑严密,能离开先验的公理知识吗?创造了它,培育了它,创造了它却不把它据为己有,培育了它却不据此支配它。这才是万物间和人世间共同的最基本的关系。

评论:

这一章是道德经中被恰恰相反理解的典型一章。传统的理解,认为老子在道德经这一章中给出了各种理想的终极目标。鼓励人们修身养性到极致,然后飞升成仙。而事实上,这一章恰恰是彻底否定当时的各家各派钻牛角尖追求极致的反自然追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批判的是那些自身身心协调的修身派–他们终于难免一死。“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批判的是那些过分强调身体的柔软和麻利的外功派–他们再修炼,身体也无法回到婴儿般柔软。“修除玄览,能无疵乎?”批判的是那些醉心于洞察事物的学派–他们有过不出错的纪录吗?“爱民治国,能无智乎?”批判的是那些标榜自己爱护人民,公正治理国家的学派–他们有可能完全不使用欺骗和计谋达到自己的目的吗?“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批判的是那些练气士–他们无论怎么吹嘘自己达到天门开合,原神出入自由的境界,也无法摆脱阴性的身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批判的是那些将知识的逻辑发展到极致的学派–他们的理论再完备,离得开先验的公理作为基础吗?然后,老子总结了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创造,却不据为己有;养育,却不因此支配。这个,才点出老子为前述各种钻牛角尖的学派准备的出路:那些载营魄抱一的,长而不宰,你们培育身心统一,会有身心统一对你从事其他事情的帮助。但是你不用去指望身心会因为你的培育而受你的主宰,脱离自然的生老病死轨道。如果把全部精力用在载营魄抱一上,无疑是镜花水月一场空。那些专气致柔的,你们锻炼身体的灵活柔韧,自然会得到身体的灵活柔韧对你从事其他事情的帮助。但是你不用去指望经受这种锻炼的身体会接受你的主宰,让你永葆青春,脱离自然的生老病死轨道。如果把全部精力用在专气致柔,无疑是镜花水月一场空。那些修除玄览的,你们可以锻炼的洞察力和预言能力,的确会对你从事其他事情有所帮助。但是你不用去指望经受这种训练,就能够算无遗策,永远趋利避害,远离老病死。如果把全部精力用在修除玄览上,总有预测失败自得其咎的一次。那些爱民治国的,你高超的手腕,也总有碰上人民不可理喻,不得不用智术蒙混过关的情况。如果非要钻牛角尖,把全部精力用在爱民治国上,往往最后会是悲剧结局。那些天门开阖的,你们的种种体验,的确会对你从事其他事情有所帮助。但是你不用去指望具备这种体验,就有一天能够离体飞升,摆脱阴性的皮囊。如果把全部精力用在玩天门开阖上,无疑是镜花水月一场空。那些明白四达的,如果非要去追求无公理的纯逻辑体系,皓首穷经最后必然无所得。这一章通过批判当时社会上常见的百家流派的观点,剖析接近人们惯性的各种极端化理想化思路,进一步展开阐述了上一章揭示的万物的法则:“功遂身退,天下之道。”–完成了一件事情,就应该离开这件事情,这才是天下万物的法则。这一章同时展开论证了第二章中揭示的人的言行如何顺应自然规律的总体道理,归结为“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创造了它却不把它据为己有,培育了它却不据此支配它。这是自然万物间天然的关系,也是人类言行顺应自然应有的准则。

这一章揭示的是人类应有的对待生活和性命的态度。锻炼身心,锻炼思维逻辑判断力,锻炼公心,这些都是手段和工具,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磨刀。如果追求手段和工具的极致,从自然的规律而言,无论手段和工具被创造磨砺得如何完善高明,你永远不可能永久占有和支配它们。它们不可能成为你的一部分而使你长存永生。因此耽误了“砍柴”的正经事,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你如果了解遵循自然规律,认识到这些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修除玄览,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的身心脑修炼,都是你创造和磨砺的工具,而不是你最终可以拥有主宰的存在,你才会有效地避免一无所获的悲剧结局。

总结:

这一章通过反问法质疑人们常见的思维误区和容易落入彀中的极端门派学派的思潮,让人们认清万物间自然的关系和人类言行应顺应自然的一致性。从这里,道德经的第二个字,“德”,的定义跃然纸上。“德”就是万物间和人世间共同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万物间总是在互相创生,互相支持培育,但创造的一方却不拥有被创造的一方;提供支持的一方却不主宰被支持的一方。人也是这样,人一生不断地创造,工具,能力,新知…,也不断地培育锻炼,身体,心性,智力,思维,知识,情商…,但人们无法依赖这些造物永生,也无法真正主宰那些技能和经验。这两者是一致的,后者不是人类的遗憾,不意味着你再多努力一些就可以突破。你无法突破这些,因为这些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生活中的体现。

这一章基本上是承上启下。前七章,以道为主,提出了科学以及科学方法论的总纲(第一章),人的行为顺应自然的总纲(第二章),管理学的总纲(第三章),哲学总纲(第四章),民主思想的总纲(第五章),宇宙学的总纲(第六章),社会学的总纲(第七章),从第八章到第十章,则从批判激励竞争,批判居功取利,批判占有欲和支配欲,引出“德”的定义–万物间和人世间共同的关系。

至此,道德经为什么叫做道德经,其含义跃然纸上:“道德经”就是:

天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以及万物和人类在此规律下相互关系的总体理论。

2 Commen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