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上善若水]

By: | Comments: 7 Comments

Posted in categories: 道德经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令人称道的行为,事物和事件都有水的特性。水能够帮助诸多的事物却不留下来和得到它帮助的事物竞争功绩,而是流走到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去。这种特性是非常合乎万物的基本法则的。人们通常对居住的地点斤斤计较,对心机的深沉津津乐道,对朋友的是否仁义踌躇不决,对他人是否讲信用非常在乎,对政策是否起到预期的作用耿耿于怀,对他人做事的能力要求甚高,对行动的时机非常挑剔。这些,都是人们忧虑的源泉。可事实上,只有不去做这些无谓的争执,才能真正免除这些忧患。
评论:
这一章是道德经中遭到广泛曲解的一章。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明确反对在管理上利用制造区分激励竞争,认为人为的区分在刺激人们搞歪门邪道上带来的损害远远大于其推动人们努力带来的益处。又在第七章阐明个人最大的价值只能在无私中体现出来。因而绝不可能在本章中反而鼓励“居住要讲究地方,心机要讲究深沉,交友要讲究仁义,说话要讲究信用,行政要讲究效果,做事要讲究能力,行动要讲究时机”等七种基于人为区分的“生存之道”。而这七个,恰恰和本章开宗明义“上善若水”相矛盾。从前后文看,老子既然开篇明义,上善若水,那么善地,善渊,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就都自然沦为中下了。水往低处流–水居恶地;水清澈透明–无深沉心机;水来了水走了,没什么任意可讲;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见过准的天气预报吗?信用和守时也不是水的特性;水能够清洗某些东西,却无法清洗另一些东西。水能灭一些火,却不能灭另一些火。善治善能也不是水的特性。但是正如挑居住的地点,一旦环境有变化,忧愁麻烦就来了。正如斗心机,没有人可以总占上风,你这回糊弄了别人,下回别人糊弄了你,你的忧愁麻烦就来了。总只想着和仁义的人交往,一旦朋友的行为在你看来不够仁义,你的忧愁麻烦就来了。总想着说话要讲信用,一旦事情有变,强扭的信用必然是忧愁麻烦。定下章程一定要讲求结果,万一事情不如预料发展,还是忧愁麻烦。做事情讲求能力,可每件事情都有其特点,过去的能力并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还是忧愁麻烦。行动讲究时机,往往斟酌时机的时候时机已经过去了,不是自找忧愁麻烦吗?
这七个例子,恰恰是七个反例,为什么这些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行为准则反而不如“利万物而不争”的水,不是上善,而是沦为中下呢?正是因为这些,恰恰都是人们各种忧愁麻烦的源泉。
有了这些反例,老子总结道,只有不去竞争,才会远离忧愁麻烦。
评论:
这一章进一步展开论述上一章中阐述的无私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私利的社会学论点,从另一个方面入手,指出就人为的分别去竞争,与可能的得利相比,更大的可能是获得忧愁和麻烦。老子并未就此给出任何实例,但是相信任何人,于“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七件事上,都有过求利不成反得烦恼损失的人生经历。而聪明的能理解“道”的人,自然能够跟随老子的思维,明白“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尤。”的道理。这一章,是老子不谋私利的社会学纲领和人们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展开论述。它所主张的“利万物,无争,故无尤。”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这个日益竞争白热化,激励日常化,投机常态化,投机失败造成的社会损失日益严重化的当今世界上,无异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可是,如何才能扭转当今社会这部被竞争,激励,投机和投机失败所主宰的周期性崩溃的内耗严重的社会机器,让社会离开这条注定灭亡的道路呢?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老子在道德经的后面章节中,是否给出什么药方。
道德经前七章,写作的方法是自上而下,从宇宙万物天地圣人的高度引出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如果要符合宇宙万物的法则,应当是什么样子的。这种纲领,到底有没有现实意义呢?从第八章开始,老子的理论开始从天堂走向人间,走向凡人切身的利益矛盾。

7 Commen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