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地产的支柱性来自人民的需求

By: | Comments: 1 Comment

Posted in categories: 中文, 网文备份

关于中国的房地产:

60后70后的城市居民恐怕95%有这种感受:

70年代:三世同堂,一室一厅事实上1.5室无厅,上下铺木板床,每户12平米,几户合用厨房卫生间甚至根本没有,蹲式马桶或者公共厕所,大木盆(洗衣洗澡通用),15W白炽灯,一个月一度电一立方米水。漏风小木窗,粗糙水泥地面,砖地面,甚至土地面。木凳子,个数比人少。年画是唯一装饰品。一年一换。保洁只有笤帚簸箕抹布。根本不知道家里还可以装浴室…
80年代:扩房扩房扩房,加层,3层变4层5层,终于有了自己的厨房卫生间。虽然厨房只有4-6平米,卫生间蹲一人就没地方了。两室一厅南北通,40+平米,漏风钢门窗,磨光上漆水泥地面(终于可以拖地了),两三平米小阳台,弹簧双人床,洗衣机,电视机,煤气罐。小方桌四把椅子,吃饭学习两用。小镜框,稚嫩的照相馆和睦家庭照。10度电5立方米水…
90年代:公租房商品化,1000左右一平米。继续扩房。50年代的旧楼和平房土坯房开拆。为了不装电梯,7层打住。高层住宅开始出现。卫浴合体,可以在家淋浴,坐式抽水马桶。煤气热水器。抽油烟机,大电视(其实也就20来寸),席梦思,组合式整面墙衣柜。冰箱。冒着烧保险风险使用的窗式空调。50-100度电10-20立方米水。目标80平米,转角阳台,铝合金门窗,瓷砖,塑料地面,三室一厅。大彩照,小彩照。沙发茶几逐渐普及…
00年代:高层如雨后春笋。大套,上下层,餐厅客厅起居室分家,书房客房卧房分家,双卫浴,每个房间的分体空调,3卧3厅2卫浴到4卧5厅3卫浴,至少一个坐浴盆,多种合成地板材料,家庭影院40+寸电视,不到160平米不好意思说有房。3+电视,一大一小俩冰箱,吸尘器,酒柜,整面墙书柜,就算不读书也要摆它几百公斤。走进式壁橱,让分立式组合衣柜走进历史。长沙发,转角沙发,长茶几。仿名画,书法,传统工艺品,逐渐挂上墙面。封闭式6+平米大阳台可以当一个小日光房间用。每月用200度电50立方米水轻松自如…
10年代:别墅式户型,小区必要有绿地,球场,游泳池,停车楼,200+平方米,家庭影院有自己的房间,个性化装修,超大床超大主卧房,冰箱要能自动制冰的,厨灶要玻璃台面无明火的,实木古典家具,防火隔音的隔墙和内门,高速宽带网,水流按摩浴盆,遥控电动窗帘,挑厅,精拼装地板(需要打蜡的,不可以水拖),吊顶,双阳台,一大一小一封闭一开放,孩子弹不弹琴书房里都要有一个立式钢琴。角桌,饰品办圆桌,大花瓶,激光蚀刻人工水晶,大块色彩斑斓的矿石,真假莫辨的古董,挂毯,夜灯,花式吊灯。多少家庭拥有第二套房,第三套,异地地产投资…

所有这些,如果我们没有房地产,可能有么?
1980年,城市居民1亿左右,人均住房面积3平米。3亿平米的总住房面积,不到2000万套。
2012年,城市居民7亿左右,人均住房面积25.6平米。179亿平米的总住房面积,大约22000万套。

这就饱和了么?够用了么?房地产业就完结了么?

中国的目标是什么?

中国人口将稳定在16亿左右,其中至少12亿要成为城镇人口。中国中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26平方米和29.7平方米。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人均住房面积为40至45平米,美国人均住房面积大约为中国的三倍多,也就是92平方米左右。中国无法达到美国水平,但是中国人口密度并不比欧洲高,追求人均35平米不算过分吧。那么中国城镇住宅总存量的极限将是420亿平方米,比起现在的179亿,增长空间还有135%。同时,中国房地产使用年限是70年。即便呢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年更新率也将是6亿平方米。以目前年均住宅竣工面积10.7亿平米计算,需要保持37年后才会达到饱和。

即便计算年均住宅竣工面积以8%的速度增长,饱和点也在15年之后。

加上其他的社会进步,例如服装产品的进步和多样化(衣),例如食品的丰富和对食品安全的逐渐重视(食),例如航空,高铁和快递业务的迅速进步(行),以及电子和数字产品的进步(信息),以及行政司法的透明化和细节化(管理),房地产,作为衣食住行加上知情权和参政权六大社会支柱之一的房地产,绝对有条件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持续下去。即便将来房地产饱和了,以当前人民币币值10000元一平米计算,年均6亿平米的更新量,仍旧是6万亿的产值。加上年住宅维护成本按1%房价计算,就是另一个4.2万亿产值。这就是大约19.6%的GDP,可持续的。

如果这不算支柱,什么算支柱?

中国房地产的支柱性不是炒作出来的,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需求。

One Comment

  • fancia says:

    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欠债”说,可以休矣。

    什么叫做“欠债”?“欠债”是因为存在“借债”行为。这种“借债”行为,被广泛理解为建国后头一个三十年间,国家过高的积累率,导致重工业发展超前于民生投资,导致人民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随着人口过度增长逐年下降。

    但是,这种选择是刚刚执政的共产党刻意而为的么?他们可以选择平衡的发展道路么?

    49年独立,中国曾经不错的工业基础已经被近30年的军阀混战,8年日本入侵,3年内战毁灭殆尽。东北日本奠定的工业基础,也被苏联大量拉走。中国的国力事实上已经远远不如鸦片战争前清帝国的国力。已经沦为一个粮食无法自给的农业国。司徒雷登的离去,迫使中国不得不为了工业化捷径投靠苏联。然后中国就被迫替苏联顶缸,卷入3年朝鲜战争。然后没和平几年,苏联对中国内政的干预欲望又导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陷入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严重孤立,四面楚歌的状态。中国被迫走上先军道路,砸锅卖铁搞两弹一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被迫靠边站。由于这种孤立,国内失败主义蔓延,共产党因此被迫采取极端手段打击异己,造成从反右到文革的十几年社会大动荡和人口爆增。直到中美中日关系破冰,中国才从极度压抑中喘过一口气来。毛主席去世后,中央领导层一度无法摆脱应激模式,看不到人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需求。

    但是邓小平叶剑英等清醒的共产党人非常果断地发动政变,将四人帮赶下台,边缘化华国峰等目光短浅思维僵化的一代火线提拔的领导人,开始所谓的“还债”“补课”。这对人民是“还债”“补课”。但是对国家和历史而言,这才是新中国头一次获得可以把民生放在国家发展第一位的历史机遇。这种机遇是周恩来,邓小平等不懈的外交努力结出的硕果。中国牢牢抓住了这个机遇,并且把它维持了下来,才有这35年长足发展,甚至连当年军转民大裁军造成的军力塌缩都得到了弥补。这从国家和历史的角度,不是“还债”“补课”,而是“起飞”“突破”。

    “起飞”“突破”和“还债”“补课”有什么根本区别呢?只要不是高利贷,“还债”额不会比欠债额高太多。就算中国1950年到1980年一间房子没建,而人口从4亿增加到了9亿,增加了125%,那么城镇住宅的欠债也仅仅是80年3亿平方米的125%,就是3.75亿平米。算5%的年息复利,30年应还房屋面积是7.75亿平米。这个,早在住宅开发的头一个10年就还完了。而“起飞”“突破”,则意味着人民不是在期望达到过去的理想,而是期望值的不断提高,与时俱进。人们从80年的期待人均7平米,到现在的人均25平米还不满足。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强大期望值,以及从能力上支持这种期望值的人民收入水平的暴涨,才形成了这33年人民对房屋购买力的不懈增长。而伴随这种暴涨的,正是中国全面工业化,大范围城镇化的伟大进程。

    你或许疑惑,33年了,中国的住房总量增长了近60倍,打死我的工资也就涨了10倍,可能还不足一点,GDP居然敢报增长了74倍,难道真是狗的屁,造假的数字?可是,你看到没有,中国的城镇居民也增长到了80年的7倍。7×10=70,和74差不远吧。此间,平均每平方米房价绝对不是涨了74倍,而是只有5-6倍。但是,人们从80年的期待40平米到现在的期待200平米,期望房价就结结实实地涨了30倍,从8万涨到240万。这难道是房价超越工资增长大幅上涨么?这难道是当年5年工资可以买房,现在要25年工资才买得起的理论依据么?

    中国当年80年代东拼西凑花12万买60平米房的,是不是在抱怨一辈子还不清?可现在那帮人怎样了?无不在庆幸当时买得合算。20年后,他们发现当时买房款,也就是20年后一年的工资。而那个房子,就算拆迁,也能拿回50-60万。现在仍旧是这样,虽然平均工资30年只涨了不到10倍,可具体到每一个不是太失败的,有稳定工作的人,他们的年收入已经是30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15-25倍了。看似25年工资才能还完的房价,10年后就是只有8年工资那么多,20年后就是只有4年工资那么多,负担一点不比美国买房者高。更何况,人们并不是一毕业就买房的。等到买房的时候,工资已经不是平均工资那么点点了,而是比平均工资高一倍那个水平,加上双职工,房价就不是25倍,而是只有家庭收入的6倍左右,和美国差不了多少。这,这种发展,这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才是支撑中国楼市高企的支柱,而不仅仅是泡沫。

    房地产不是千年乌龟壳。有了一个400亿平米的基数,加上一个难以达到70年的更新率,以及每年约1%的维护费用,这本身已经构成超过未来GDP10个百分点的庞大经济分量。仍旧称得上国家经济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