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不尚贤]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译文:
不把人用贤与不贤这种框框去区分,不去吹捧拔高所谓贤人,就能够让人民不把时间精力用在互相争斗上;不故意抬高稀有物品的价值,就能够让人民不去把做盗贼当作一种好职业。不去刻意标榜一些虚幻的目标,就能够让民心不陷于混乱。所以如果治理国家的人圣明的话,他应该不去引导人民追逐虚幻的价值观,而是尽量让人民能够丰衣足食,生活富足;尽量引导人民减弱放弃其不切实际的政治要求,而是尽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时常引导人们不去追逐那些所谓远大目标,而是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去仅凭着大胆就去尝试,这样一来,就没有不和谐平静的社会。
评论:
这个乃是管理学的总纲。管理学的一个终极目标,就是消除内耗。消除内耗,谓之为治。消除内耗,需要做到的就是,消除集体内部纷争,“使民不争”,杜绝内部互挖墙脚的零和游戏,“使民不为盗”,促使内部各部分的目标不冲突,“使民心不乱”。做到这些,道德经第三章提出了三个治本的途径,就是,不片面区分拔高奖励所谓贤人,就能消除内部争权夺利的内耗;不故意抬高稀有物品的价值,就能够杜绝内盗;不去标榜虚幻的目标,就能够避免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解释,以至民心混乱。在这三不的基础上,引导民众放弃好高骛远,“虚其心”,更加脚踏实地,获取眼前利益,“实其腹”,达到丰衣足食,生活富足;不去为所谓远大理想奔走疾呼,“弱其志”,而是把资源时间用在强身健体上,“强其骨”。这样一来,民众不再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欲望,知道不能任性胡来,那这个集体没有不和谐平静的。
这一章,长久以来被误解为黄老愚民政策的理论依据。但实际上,此章未有一句反对人民获得信息和知识,没有一句反对教育。这章所反对的,事实上是管理者的浮夸,误导,简单化模式化处理复杂问题,试图用简单远大理想空想目标推动集体这些简单粗暴的管理误区。例如,一个常见的管理误区,就是管理者为一个目标设立高于这个目标实际价值的诱饵,诱使部众向那个方向努力。但是这样一来,能兑现的自然有限,否则得不偿失。群众都不是傻瓜,自然会看到先到者先得,后到者没份的事实,而这个诱饵的价值超出做成这件事的合理付出。因此,人们就会付出额外的劳动去给竞争者下绊子,互相倾轧,结果做到这件事的实际支出远远高于原本的预期,欲速而不达。同样,如果过分拔高一样东西的价值,让得到它的合理劳动付出远远低于它的价码,那么人都不是傻瓜,就会去付出额外的劳动,宁愿冒为贼为盗的风险去获得它。但是这样,因为是集体内部一个人得到另一个人失去,只能是零和负和游戏。所谓远大理想的问题同样在这里。因为谁也不知道一条确定的道路达成它,所以各自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结果从集体的角度看,合力往往很小甚至为零,全部用在内耗上了。这些,合格的管理者都应当尽力避免。那么管理者究竟应当怎么做呢?“虚其心,实其腹”,不要给大家画大饼,而是脚踏实地,引导大家获得能看到摸到,真正嘉惠生活的好处;“弱其志,强其骨”,引导大家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所谓远大理想,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真正搞上去。“使民无知无欲”,不是愚民和压制人民的欲望,而是让人民抛弃幻想和盲动,“知不敢弗为”,不去一时冲动胡作非为,那么,这个集体,社会的管理就可以保障是成功的了。
总结:
道德经的第三章,是管理学的总纲,不是愚民政策的总纲。这一章仍旧继承前两章的核心理念,世界的规律,是平等的。分别心,是人为的。管理学,如果去强化人为的分别心,就会导致内耗,内斗,和混乱。反之,如果尊重自然的规律,还事物的本来价值和自有联系,管理同样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