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天地不仁]

By: | Comments: No Comments

Posted in categories: 道德经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间的运动并没有仁爱,心肠软所带来的区别,万物在相互作用的时候都是遵从同样规律的,并没有什么和草狗纸人不同的地方;圣人待人处事,同样不以仁爱为出发点,对待百姓人人平等,不因人而异。天地之间,万物的运动不正像风箱那样吗?看似空无一物却不能一直压缩下去,拉动得越猛烈,排出的风就越大。绞尽脑汁人为建立分别,只会引发更多更复杂的矛盾,总有黔驴技穷的一天,不如回到自然规律的中道,人人平等。

评论:

这一章秉承第二章的思路,着重解析人类行为学,人际关系学上的一大误区,就是关于“仁”的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基础就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白而言之,就是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要看人下菜单,对贴有不同人为标签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态度。例如孝,就是针对父母和长辈亲属,忠,就是针对君主上司。虽然道德经产生的时代早于儒学的成熟,但老子已经看穿这种不合乎道的趋势。道德经第五章尖锐地破解了所谓“仁”的迷雾。首先,它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一个没有人能够否定的事实:自然界的运动,是不具备“仁”的特性的。自然规律,“道”,作用于万物,和作用于草狗纸人没有什么不同。同样,下一句是历史总结性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篇幅有限,并未言明是那些上古圣人的行为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但是比较封建社会的尊卑概念,以及现代社会的人人平等民主意识,显然“以百姓为刍狗”更加贴近人人平等的民主观念,而以出身爵位定尊卑的“忠”的观念,就明显低了一个层次了。

下一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则形象贴切地描述了物质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个从哲学上,揭示了物质的普遍联系。从科学上,阐述了空间非空以及作用的非孤立性的精辟陈述。随后指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与其去拼命建立和复杂化以人为的“仁”为基础的道德观,不如回到朴素的自然规律的,放弃这种人为区分三六九等的努力。这个“守中”,守的正是人人平等的中道。

评论:

这一章既不是贬低人类智慧,鼓吹愚民政策的说辞,更不是主张统治者采取轻贱人民利益的反人类言论。反之,这一章的思想超越了统治中国乃至世界两千年的社会尊卑秩序,破除君权神权父权带来的生而不平等直指人人平等才是真正符合“道”的道德观。这一章可谓是揭示民主观念的深层合理性的精辟谈论,可称为民主思想的总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